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机电一体化工程(051400)
二、入学要求
初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
三、修业年限
3年
四、职业面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在工业生产一线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机电设备控制与维修、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一般工艺流程的制定车间一级的生产组织与管理工作。也能从事企、事业单位电气自动化、电力系统自动化等工作。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机电自控专业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电气自动化相关电工技术、自动检测技术、自控理论。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机电技术和电气自动化相关产业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
1、职业素养:
(1)责任意识:有高度的责任感,有严谨、认真、细致和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
(2)协作精神:具有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具有协调工作的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3)探索改革精神:培养锐意改革、大胆创新精神;
(4)遵守职业道德:遵守行业规程,保守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
2、专业技能:
(1)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认识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2)要求学生担任一定的实际专业工作,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实践使学生熟悉建筑施工技术。
(4)熟悉施工方法及施工程序,熟悉施工放线,熟悉质量检验。
(5)掌握工程项目建设各阶段的方法,积累土建施工方面的经验。同时,学习实际生产中应用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方法。
六、课程设置及要求
(一)公共基础课程
序号 |
课程名称 |
主要教学内容 |
参考 学时 |
1 |
语文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开设,并注重在职业模块的教学内容中体现专业特色 |
192 |
2 |
数学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开设,并注重在职业模块的教学内容中体现专业特色 |
160 |
3 |
英语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开设,并注重在职业模块的教学内容中体现专业特色 |
160 |
4 |
职业道德与法律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大纲》开设,并注重在职业模块的教学内容中体现专业特色 |
32 |
5 |
哲学与人生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哲学与人生教学大纲》开设,并注重在职业模块的教学内容中体现专业特色 |
32 |
6 |
体育与健康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开设,并注重在职业模块的教学内容中体现专业特色 |
160 |
7 |
计算机应用基础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开设,并注重在职业模块的教学内容中体现专业特色 |
128 |
8 |
职业生涯规划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大纲》开设,并注重在职业模块的教学内容中体现专业特色 |
32 |
9 |
心理学健康教育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学健康教育教学大纲》开设,并注重在职业模块的教学内容中体现专业特色 |
32 |
10 |
书法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书法教学大纲》开设,并注重在职业模块的教学内容中体现专业特色 |
32 |
11 |
经济政治与社会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开设,并注重在职业模块的教学内容中体现专业特色 |
32 |
(二)专业(技能)课程
七、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课程 分类 |
课程名称 |
课程 编号 |
学分 |
总课时 |
各学期周数、课时分配 |
考核方法 |
|||||
1 |
2 |
3 |
4 |
5 |
6 |
||||||
16周 |
16周 |
16周 |
16周 |
16周 |
16周 |
||||||
公共基础课 |
语文 |
0514001 |
12 |
192 |
√ |
√ |
√ |
|
|
|
考试 |
数学 |
0514002 |
10 |
160 |
√ |
√ |
|
|
|
|
考试 |
|
英语 |
0514003 |
10 |
160 |
√ |
√ |
|
|
|
|
考试 |
|
职业道德与法律 |
0514004 |
2 |
32 |
√ |
|
|
|
|
|
考试 |
|
哲学与人生 |
0514005 |
2 |
32 |
|
|
|
√ |
|
|
考试 |
|
体育与健康 |
0514006 |
10 |
160 |
√ |
√ |
√ |
√ |
|
|
考查 |
|
计算机应用基础 |
0514007 |
8 |
128 |
√ |
|
|
|
|
|
机考 |
|
职业生涯规划 |
0514008 |
2 |
32 |
|
|
√ |
|
|
|
考查 |
|
心理学健康教育 |
0514009 |
2 |
32 |
|
√ |
|
|
|
|
考查 |
|
书法 |
0514010 |
2 |
32 |
√ |
|
|
√ |
|
|
考查 |
|
经济政治与社会 |
0514011 |
2 |
32 |
|
|
√ |
|
|
|
考查 |
|
专业课 |
电工基础 |
0514012 |
4 |
64 |
√ |
|
|
|
|
|
考试 |
机械制图 |
0514013 |
4 |
64 |
|
|
|
√ |
|
|
考试 |
|
电机与电气控制 |
0514014 |
6 |
96 |
|
|
√ |
|
|
|
考试 |
|
机械制造基础 |
0514015 |
4 |
64 |
|
|
√ |
|
|
|
考试 |
|
电力系统 |
0514016 |
4 |
64 |
|
|
|
√ |
|
|
考试 |
|
电气设备 |
0514017 |
4 |
64 |
|
|
√ |
|
|
|
考试 |
|
风力发电 |
0514018 |
6 |
96 |
|
|
√ |
|
|
|
考试 |
|
电子技术 |
0514019 |
6 |
96 |
|
√ |
|
|
|
|
考试 |
|
可编程控制器技术 |
0514020 |
6 |
96 |
|
√ |
|
√ |
|
|
考试 |
|
自动检测技术 |
0514021 |
6 |
96 |
|
|
|
|
|
|
考试 |
|
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 |
0514022 |
4 |
64 |
|
√ |
|
|
|
|
考试 |
|
交直流传动及伺服控制 |
0514023 |
6 |
96 |
|
|
|
√ |
|
|
考试 |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0514024 |
4 |
64 |
|
|
|
√ |
|
|
考试 |
|
专业(技能)课 |
自动化设备与生产线 |
0514025 |
4 |
64 |
|
|
|
|
|
|
考试 |
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
0514026 |
4 |
64 |
|
√ |
|
|
|
|
考试 |
|
供配电系统 |
0514027 |
4 |
64 |
|
|
|
√ |
|
|
考试 |
|
风电场运行与维护 |
0514028 |
4 |
64 |
|
|
√ |
|
|
|
考试 |
|
电工实训 |
0514029 |
4 |
64 |
|
|
|
|
|
|
考试 |
|
跟岗实习 |
0514030 |
16 |
300 |
|
|
|
|
√ |
|
|
|
顶岗实习 |
0514031 |
19 |
570 |
|
|
|
|
|
√ |
|
|
合计 |
|
181 |
3206 |
|
|
|
|
|
|
|
八、实施保障
(一)师资队伍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和《中等职业学校设置
标准》的有关规定,进行教师队伍建设,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专任教师的学历职称结构应合理,至少应配备具有相关专业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2人;建立“双师型”专业教师团队,其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应不低于30%,应有业务水平较高的专业带头人。
专业教师应具有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证和相关专业资格证书,有良好的师德,对本专业课程有较为全面的了解,熟悉教学规律,了解和关注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动态与车辆技术发展方向,有汽车维修企业一般维修岗位工作经验或参加汽车维修生产实践的经历,适应产业行业发展需求,熟悉企业情况,具备积极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和实施的能力。
(二)教学设施
序号 |
实训室名称 |
1 |
电工电子实训室 |
2 |
钳工实训室 |
3 |
机械拆装实训室 |
4 |
计算机操作实训 |
(三)教学资源
序号 |
主要工具 |
1 |
电工电子基础实验盒 |
2 |
机械拆装电路实验盒 |
(四)学习评价
教学评价应体现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过程的多元化,注意邀请企业
专家参与考核工作,共同制定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重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考核与评价。教学评价采用学生自评和互评、教师评价和企业专家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教学评价包括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关键能力三方面的评价,权重可自行设计,各专业评价所采用的考核方式分别为专业知识的评价主要采取笔试的形式进行考核。
(五)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要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要依据本标准的要求制定本专业教学计划,配备师资、教材、教学资料和实训资源。制定校内实训课程管理规定,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方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将安全管理放在首位,加强教学过程性质量监控和考核评价,依据专业核心课的标准评价教学水平。
九、毕业要求
1、取得英语应用能力证书(B级)
2、取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以上证书
3、取得内蒙古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职业能力资格证书;
4、取得国家中级电工、制图员职业资格证书,取得PLC或机电一体化技术职业资格证书的其中之一。
十、附录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等职业技术性人才,需要把学生在校期间的全部活动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施行系统优化教育。在学校的全面安排下,各种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相互配合,通过学生自主的思考及活动,达到培养目标。